今年已經是李佳從事公益行業的第八年。報考北大光華的社會公益管理碩士一直是她最引以為傲的選擇。而這份選擇,讓她可以歷經考驗與波折后,依然能夠堅持維護內心的熱愛,行穩致遠,一路前行。
需要專業知識武裝
2017年,李佳以副秘書長的身份,從商業轉行加入青海省年保玉則基金會,主要做西部鄉村助學與非遺文化保護與推廣等相關工作。在加入年保玉則慈善基金會初期,因為缺乏行業資源與籌款經驗,李佳策劃的第一個項目原本是機構的專屬公益項目,在網絡平臺籌款時卻變成與另外一家機構的共同發起項目,同時額外損失了5%的籌款費用。這件事情讓李佳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她第一次意識到,從商業領域轉行到公益,僅有熱情是不夠的,“沒有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進行武裝,在公益路上會栽更多的跟頭。”
經由公益圈的前輩介紹,再與多個學校公益課程細細對比之后,她決定報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公益管理碩士。經過一系列的面試與備考,終于在2018年,正式被北大光華第四屆MSEM項目錄取。
2014年中國首個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正式成立
2018級MSEM全班同學合影,前排左8為李佳
依托北京大學深厚的人文底蘊與豐富的學科資源,作為國內頂尖商學院的光華管理學院,為學生們提供了近百種豐富的學習課程。《非盈利組織法律法規》、《組織和戰略管理》、《藝術、公益與社會》、《全球視野與國際慣例》等課程為她之后的公益生涯提供了方法論與理論基礎。此外,光華的課程設置不僅考慮到將社會公益行業的專業性與商業管理的知識體系相融合,如何創新性地運用各種商業模式以促成社會公益的發展、“以商業思維做公益” 也是MSEM項目最為吸引人的特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院強烈的人文色彩與家國天下的社會責任情懷,更是在深層次上時刻提醒著每一位公益人的初心與抉擇。正如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老師對每一屆學生的真誠囑咐:“人生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你的出發點是什么。才不會在漫長的時間里,迷失自我”。
在矛盾中掙扎與堅持
在海拔4000米的青海高原做項目,艱苦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李佳笑稱高原的季節,只有兩個:一個是冬季,另一個,大約是冬季。長期駐扎在青海果洛近4000米海拔的項目地,讓她對于極寒天氣有著切身的理解。在這里,全年只有7、8兩個月不下雪;在做項目初期,學校買不起煤炭,干牛糞便成為師生們取暖的主要燃料,短短十幾分鐘干牛糞燃燒帶來的溫暖,便是高原師生們最大的幸福所在;學校唯一的水管后面,總是能排起長長的隊伍,擠滿了等著接水的師生們;在2020年實現全村通電之前,缺電是生活的常態。
由于長期在高原工作的原因,李佳的身體大不如從前,高反的發作相比以前也更頻繁。每次項目結束后她都會對自己說,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再也不來了。但每次面臨新任務需要到高原調研時,又會默默背起行囊。
2016年家訪時,學生家里沒有自來水,只能收集周邊河水燒開飲用
李佳說,在公益行業的所有人都在不斷掙扎矛盾中堅持。“其實人生就是在不斷取舍之間, 關鍵在于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頂著北大光華的光環,之前又有著顯赫的履歷,如果回到商業領域,李佳可以拿到一份收入不菲的offer。但公益是她內心熾熱的理想,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冬天來臨,像刀子一樣的高原烈風吹在臉上,看著資助學校那些在冰天雪地里依然刻苦努力的少年背影,她明白了,不是這些孩子們需要她,而是她需要這些孩子們。他們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她平凡無味的漫漫人生;也像明鏡,照鑒她人生價值的方向。
非遺唐卡專業的學生日常學習
以變革見證變遷 用實干成就驕傲
李佳說,能夠見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實施,能夠站在高原鄉村一線,親眼目睹每一點滴的變革,親身經歷自己所參與的高原助學與非遺文化保護推廣項目,從一所鄉村試點學校,陸續擴展并建立多所高校的藝術實踐基地,以及多個國家級、州縣級非物質文化傳習基地,是一名北大人的驕傲,更是一個普通公益工作者的驕傲。
6年間,年保玉則基金會幫扶援建了青海果洛州3所鄉村職業學校、1所非遺唐卡實訓基地、2所格薩爾文化傳習基地。為120名鄉村教師提供近1390天的生活補助;為鄉村學生提供396300節優質課堂,受益人數達10000多人次;營養餐受益人數達392821人次;提供教學設備、暖冬物資、圖書等22301件。先后累計培養5000多名鄉村職業學校學生,1200名農牧地區大學生。同時,李佳所在的青海省年保玉則慈善基金會,連續6年以100%的透明指數位列青海省社會組織第一位; 2022年獲得民政部“先進社會組織”榮譽表彰。
青海省年保玉則慈善基金會資助學校與非遺文化基地掠影
公益力量是雙向奔赴的改變
這些看似平凡的數字背后,代表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李佳說;“以前牧區的放牛娃,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只能以高原大山和冰雪為伴,缺少和外界溝通交流的機會。也導致很多孩子性格靦腆內向,缺乏自信。現在他們通過接收教育與非遺文化的學習,有的考上大學回到鄉村,成為堅守講臺的普通教師、有的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藏地有影響力的青年歌手、而有的因為對唐卡的喜歡,十年磨一劍而成長為唐卡師,開啟了與父輩們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對于那些沒能有幸進入到大學讀書的孩子們,我相信他們在之后的人生路上遇到任何困難與挫折,他們的思維方式與解決問題的方式,必定會與他的父輩不同,他們思考問題應該更加智慧敏銳,看問題的視野也應更加開闊包容,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這些年做公益的過程中,李佳自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做公益前,她和很多女孩子一樣,喜歡購物。現在的她,在業余生活中和好友們一起成立了“青春飛揚日行一善”捐贈群,每天都會有朋友自發為高原師生們捐贈善款,而她的日常生活也變得更節約簡樸,也更明確自己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李佳說公益給她帶來最大的幫助,就是對自己的價值觀的重塑。“不是只有從事公益行業才是做公益,在生活中充滿善意、充滿感恩的生活。每天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永遠有解決問題的動力,永遠有幫助別人的善念,這也許,就是最平凡,亦是最高級的公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