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澎湃新聞專訪全國政協委員、銀泰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沈國軍,發表了題為《對話銀泰沈國軍:民營企業還沒走穩走好,需要政府關注和扶持》,以下為報道全文。
“作為企業家,我們一方面是期待,營商環境得到不斷優化,國內的消費潛力能夠充分釋放,同時,我們也會繼續以身作則,發展好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銀泰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沈國軍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采訪,今年全國兩會,沈國軍帶來了加大治理“新官不理舊賬”問題、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等提案。
對于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沈國軍稱,應進一步提升融資政策精準度,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民營企業放貸,考慮設立中小民營企業風險補償基金,支持服務民企的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鼓勵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合力化解股票質押風險,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民營企業債轉股。
“不少企業在承接地方政府合作項目的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府承諾或協議未兌現、緩兌現甚至不兌現的情況,一些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債務久拖不決,一些地方一旦主要領導干部崗位調整,此前達成的合作項目就成了‘燙手山芋’,一些繼任者推動項目執行的積極性不高。”沈國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對此,沈國軍提出,應完善干部管理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的追責及考核應嚴格審核政府投資類項目,形成清查機制,從源頭堵住新增債務。對于現有債務,應多渠道籌集清欠資金,全力清償。
據悉,銀泰集團由沈國軍于1997年創立,是一家綜合實業發展和投資的集團,下屬有商業、置地、黃金、文旅、投資與金融等多個板塊,擁有多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和100多家控股、參股公司。
以下是澎湃新聞記者和全國政協委員、銀泰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沈國軍的對話實錄:
澎湃新聞:你今年帶來了哪些提案,心情、感受和前兩年相比有和不同?
沈國軍:今年,我分別從商業、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三個領域,對加快疫情后民營企業的發展、解決地方政府涉企合作的遺留問題、規范使用信用懲戒措施、提升海洋碳匯戰略地位等議題提出了意見,形成了四份提案。
去年,我們很多企業、包括個人,都有點不知所措、緊張;但是今年,我們已經進入防控常態化階段,代表委員們都非常主動積極地配合各項防控措施,國家經濟也從疫情后的低谷到逐步復蘇,全社會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防控和應對機制,企業經營者對未來如何更好地面對類似挑戰、如何更好的發展,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這些都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更加有信心了,目標感和責任感都更加明確了。
澎湃新聞:你四份提案有兩份是關注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的。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特別提到了“新官不理舊賬”和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兩大問題,你都注意到了民營企業都面臨什么困擾?
沈國軍:我今年的提案中,有兩份涉及民營企業發展的提案。一個是希望提升融資政策精準度,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民營企業放貸,幫助民營企業盡快從疫情中復蘇,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的提案;另一個是,希望規范地方政府涉企合作,進一步加大治理“新官不理舊賬”等問題。這兩個話題都是民營企業普遍關心關注的痛點,也是營商環境優化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我也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推動問題得到解決。
我在商會組織中了解到,不少企業在承接地方政府合作項目的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府承諾或協議未兌現、緩兌現甚至不兌現的情況,一些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債務久拖不決,一些地方一旦主要領導干部崗位調整,此前達成的合作項目就成了“燙手山芋”,一些繼任者推動項目執行的積極性不高。
所以,我建議,應該完善干部管理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的追責及考核,應嚴格審核政府投資類項目,形成清查機制,從源頭堵住新增債務。對于現有債務,應多渠道籌集清欠資金,全力清償。
同時,我們發現,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依然存在。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民營企業發展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去年疫情爆發之后,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受疫情沖擊較大,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民營企業放貸,幫助民營企業從疫情中復蘇,但是,“疫情債”等融資政策的實際覆蓋面畢竟有限,部分行業及企業的獲得感較弱。
所以,我的提案建議,進一步提升融資政策精準度,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民營企業放貸,幫助民營企業盡快從疫情中復蘇,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我覺得,應該引導金融機構把業績考核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掛鉤,提高對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同時,應該考慮設立中小民營企業風險補償基金,支持服務民企的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鼓勵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合力化解股票質押風險,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民營企業債轉股。
澎湃新聞:疫情發生一年了,你認為政府、企業目前在疫情后的經濟復蘇工作方面做得如何,是否達到了預想中目標?考慮到年初疫情出現零星的反復,和防控常態化的趨勢,這是否又對企業經營造成一定的壓力呢?
沈國軍:疫情已經發生一年多了,這一年來,疫情的波及面非常廣泛,餐飲、零售和旅游等行業受影響最為嚴重。從目前的情況看,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還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不會很快完全散去。
從我在商會組織中的調研了解來看,民營企業這一年過得確實不容易,成本、營收、利潤各方面都受到很大影響。但大家還是沒有放棄,很多民營企業正在利用這段時間,把基本功做扎實,一些基礎條件比較好的民營企業已經慢慢恢復了,但普遍來說,民營企業還沒有走穩走好,還需要政府不斷的關注和扶持。
現在,我們實際上已經進入到防控措施常態化的后疫情時代,在政府的指導幫助下,很多企業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防控應對機制。而且,隨著疫苗大規模接種,我相信,疫情會得到比較明顯的控制,對經濟的直接影響會逐漸減小,企業的發展后勁會更加明顯。
澎湃新聞:2021年我們也正式邁入了“十四五”,你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認為民營企業能為實現2035目標中能出一份什么力,承擔什么責任?
沈國軍: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將繼續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尤其是在“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隨著消費升級,整個內需市場都將迎來增長良機,消費場景將更加多元,消費體驗也將更加豐富。我相信,在“十四五”時期,越來越多的細分行業都將出現更多優秀的企業。
作為企業家,我們一方面是期待,營商環境得到不斷優化,國內的消費潛力能夠充分釋放,同時,我們也會繼續以身作則,發展好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澎湃新聞:你今年還有一份提案關注的是環保問題,建議將藍色碳匯作為實現“碳中和” 的途徑之一。在你設想中,開展了藍色碳匯會在目前的環保進程中如何“添磚加瓦”,起到什么積極作用?
沈國軍:我們國家已經在全面布局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提出了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實現碳中和的路徑當中,我認為一方面是要控制排放、脫碳發展,另外一方面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在碳吸收方面的作用。
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中,除了上述提到的2030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還提到了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到60億立方米,但是對于海洋這個巨大的碳庫和巨大的碳匯功能沒有提及。
其實海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比陸地生態系統更有潛力。海洋占據地球面積的71%,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起源的地方。我們所呼吸的一半以上的氧氣來自海洋,同時海洋吸收了我們每年排放到大氣中二氧化碳總量的四分之一。藍色碳匯是2009年的時候才在國際上被提出,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發揮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吸收的功能。所以,我的這個提案,也是想能夠引起大家對海洋的重視,盡早推動藍色碳匯的相關工作。
澎湃新聞:從企業的角度上,除了響應政策之外,環保、減排、碳中和對環境、對商業有什么影響和作用呢?
沈國軍:對商業而言,一是將會有更多的低碳發展的規則出現,這勢必會對商業產生影響,可能會有一個痛苦轉型的過程,但是我覺得轉型是必須的,所以我們企業應該提前做好準備,迎接這樣的挑戰;第二,轉型期一定會出現很多新的業態和新的機會,我們應該關注,并且應該投身到這樣的大潮中,發揮我們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促成這樣的轉型;第三,我想這也是一個促使企業家思考我們的社會價值的機會,企業是支撐社會的支柱之一,只有我們更好地發揮作用,才能促進全社會更好地發展。
澎湃新聞:氣候變化是全人類要面臨的一個挑戰。你認為在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上,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考慮到中國的實際國情,是否會有區別于其他國家的具體落地政策,以及方式方法?
沈國軍:作為企業來講,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做好自己企業的碳盤查,以及在這個基礎之上拿出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和具體舉措,來積極配合國家在實現這一目標進程中的各項行動。
我看到很多省市都針對2060碳中和的目標拿出各自的方案,這非常好,一方面國家有一個總體的安排,各個省市也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做相應的規劃,這有利于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合力。
我建議我們在這一進程中應該充分重視自然生態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因為保護自然是最無悔的選擇,如果自然生態系統健康了,她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也會進一步得到增強,相當于給我們的人類筑起了一道“防火墻”。另外,我還想再一次強調海洋在這方面的作用,這既是我們人類和一切生物的誕生地,也是未來我們需要仰仗的重要資源,我們必須要把海洋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