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至26日,由派克德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銀泰公益基金會以及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海洋保護公益人才孵化項目“藍色先鋒”計劃進行了第二個模塊海洋保護與污染防治的培訓。本次培訓得到了眾多機構與專家的支持。
來自國際知名海洋保護機構OCEANA的資深顧問Philip Chou介紹了國際上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狀況以及分享了OCEANA在推動及參與海洋保護區的發展中的經驗。并使用了由美國環保協會(EDF)開發的可持續漁業游戲,生動地介紹了可持續漁業和海洋保護區的知識。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首席科學家王德智博士介紹了中國的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實踐經驗及案例。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Larry Crowder教授為學員們從學術角度介紹了科學管理海洋生態系統的工具。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創始人馬軍回顧了IPE十多年來推動中國環境信息及數據公開的歷程。
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的Kathinka Furst教授及中國零廢棄聯盟創始人毛達博士共同就海洋垃圾議題與學員展開了討論。
環境保護藝術家孔寧與學員們一起創造承現海洋被污染的觸目驚心的裝置作品“吃塑料的魚”
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副主任、恩派影響力投資基金負責人丁立女士用游戲模擬、對話和討論的模式與學員們一同探討了NGO的業務模式與智慧籌款。
社會型企業“黑暗中對話”創始人蔡史印女士分享了自己創立“黑暗中對話”過程中的經驗。
學員感想
曹曼:與王德智老師所講的陸地自然保護區進行對比,得出海洋自然保護區可能的工作思路,原來他山之石這么有用哈哈,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譚小島:課后通過跟毛達老師的溝通,了解到塑料“垃圾”和塑料“污染”的概念,也了解到促進相關立法可以向哪些方向努力,同時認識到相關問題的政策、企業現狀。建議課程內容得互動性增強。
陳文蕾:黑暗中對話,所倡導的包容、認知、賦能,所在NGO和社會企業中的轉換,讓我們對此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實在生活哲學中也有普世性,黑暗會讓我們放大其他感官,看到自己的盲區。
“藍色先鋒”計劃是由派克德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銀泰公益基金會以及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海洋保護公益人才孵化項目。